為何泰國總理阿努廷精通粵語?銘記廣府人身份,家族第一語言是粵語

粵語流響,根脈情長:泰國總理阿努廷的廣府印記
泰國總理阿努廷·參威拉恭(中文名陳錫堯)精通粵語且始終銘記其廣府人身份,這一現象背後是家族傳承、文化認同與曆史移民潮的共同塑造。他的粵語能力並非偶然,而是家庭語言環境與身份自覺的直接體現。
家族淵源與家庭語言環境的熏陶
阿努廷的粵語 proficiency 首先源於其深厚的家族根源。他的父母、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均為廣東籍華人,祖籍廣州番禺(一說新會),1920年代舉家遷居泰國。其父陳景鎮(差瓦拉·參威拉恭)曾任泰國代總理、內政部長,同時也是泰國廣肇會館終身名譽會長——該組織是廣東廣西籍華裔的核心僑團。家庭內部始終以粵語作為日常交流語言,阿努廷自幼在父母的粵語對話中成長,甚至家中保留著廣府習俗如春節貼春聯、發紅包,飲食上偏愛清蒸魚等傳統菜肴。這種環境使粵語成為他的“第一語言”,而非後天習得的技能。
文化認同與身份自覺的主動選擇
阿努廷多次公開強調自身華裔身份,稱“我是100%的中國人後代”,並主動使用中文名“陳錫堯”以示認同。這種認同並非僅停留在語言層麵,更體現在文化傳承與價值觀上。他曾表示:“家人應共同生活、互相照應,父母年邁時應給予最好照顧”——這一理念直接源於中華家庭倫理觀。此外,他積極參與華人社群活動,在廣肇會館等場合以粵語演講,強調“長大後要成為傑出的廣府人”。語言於此成為維係文化根脈的紐帶,而非單純的交流工具。
曆史語境與廣府移民的群體特征
阿努廷的家族背景折射出廣府人移民東南亞的曆史浪潮。廣州作為千年商港,自古是海外通商樞紐,廣府文化憑借商貿網絡深度影響東南亞。泰國華人中約14%為廣府籍,他們往往通過商業積累、聯姻等方式融入當地精英階層,但刻意保留語言習俗以維持身份認同。阿努廷家族正是典型代表:其父創辦的中泰工程建設公司承建曼穀素萬那普機場等重大項目,兼具政商影響力,卻仍堅持粵語傳承。這種“融入卻不同化”的策略,使得粵語成為海外廣府人身份標識的重要符號。
語言與身份的互動
阿努廷的粵語能力亦為其生涯增添獨特色彩。2023年他任衛生部長時,親赴機場以粵語歡迎中國遊客,手持“歡迎中國朋友”標語贈送蘭花;2025年當選總理後,中國外交部第一時間祝賀,他則以“中泰一家親”回應。語言成為外交親和力的載體,強化了中泰合作的情感基礎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粵語背景並未削弱泰國國民認同,反而成為連接兩國利益的橋梁——中泰鐵路、榴蓮貿易、互免簽證等務實合作均得益於這種文化紐帶。
阿努廷的粵語精通與廣府人身份認同,既是家族記憶的延續,也是曆史潮流與個人選擇的結晶。它揭示了一個更深刻的命題:語言在海外華人眼中從未僅是工具,而是承載文化根脈的舟楫——即便漂泊千裏,仍可借鄉音錨定自我,在異邦政壇中銘記“我從何處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