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立於1936年的泰國廣肇會館,堅定不移傳承廣府文化

ศูนย์ประชุมกวางจ้าว, 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, สืบสานวัฒนธรรมกวางฟูอย่างมั่นคง
2024年6月27日,現任泰國總理陳錫堯(阿努廷)在廣肇會館理事會上用粵語發言說“我父親告訴我,要做一個傑出的廣府人”
在泰國曼穀石龍軍路511號,一座門匾上鐫刻著“廣肇別墅”四個遒勁大字的建築格外引人注目。這塊牌匾由佛山曆史上最後一位文狀元梁耀樞題寫,大門兩側的對聯落款則是醒目的“商人敬奉”
這座建築就是泰國廣肇會館(The Kwong Siew Association of Thailand),成立於1936年5月1日,其前身可追溯至1877年在曼穀成立的廣肇別墅,至今已有近150年曆史。
作為祖籍為廣州府與肇慶府的泰國華人的同鄉組織,該會館以“聯絡鄉情、促進鄉誼、團結互助、共謀福利”為宗旨,致力於教育、醫療和墳場管理等慈善事業。
曆史淵源:從廣肇別墅到現代會館
泰國廣肇會館的曆史可追溯到1877年。當時,廣肇籍華僑在曼穀石龍軍路購地建立“廣肇別墅”,成為會館的前身組織。
1932年,籌建新墳場時獲同鄉捐贈7.5萬銖,同年注冊廣肇醫院作為合法慈善機構。經過多年發展,1936年5月1日,泰國廣肇會館正式成立,持續開展醫療、教育等公益事業。
會館大門上的對聯“源流珠海;派衍星岩”,彰顯了廣府文化的源遠流長。館內供奉觀音、玄天上帝、財神、太歲、魯班、孔子等多尊道教神像,體現了傳統文化與民間信仰的融合。
組織架構:理事會製度與民主管理
會館實行理事會製度,每屆理事會任期兩年。2024年,會館完成了第41屆理事會換屆,何國忠接任理事長,關順勳擔任永遠名譽理事長。
管理層包含理事長、9名副理事長以及下設的多個專門委員會,包括婦女委員會、審計組等分支部門。會員資格需經兩名會員推薦並經理事會批準。
會館的最高決策單位是理事會,下設醫務委員會、墳場委員會、婦女委員會、教育委員會、康樂委員會、征求委員會、典禮組、宣傳委員會及建築委員會等9個小組。
慈善體係:醫療、教育與養老服務的完善
泰國廣肇會館建立了完整的慈善體係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廣肇醫院、廣肇學校和廣肇療養院。
廣肇醫院自1932年開始運營,對所有病患實施免費醫療政策。1953年,該院新院落成並不斷發展為具有中西醫的現代醫院。當地社會評價道:“(廣肇醫院)規模不大,心意很大;收費不高,口碑很高”。
廣肇學校是泰國華文教育史上由華僑會館創辦的第一所學校。該校最初於辛亥年創辦為華益學校(後改為明德學校),2015年學生規模已達600餘人,開設中文課程。
文化使命:粵劇傳承與中泰文化交流
泰國廣肇會館高度重視文化傳承。2023年,會館聯合主辦了第19屆親情中華全球華人粵劇文化節,吸引泰國及海外粵劇團體參與。
會館每年定期舉辦春節團拜會,包含醒獅表演、吉祥禮品派發等傳統環節。2024年8月,會館還與曼穀市政府等部門聯合舉辦了“傳承泰中文化活動”,現場有中國傳統醒獅、擊鼓技藝、粵曲粵劇、中樂演奏等活動。
2025年7月,為慶祝中泰建交50周年暨會館成立150周年,泰國廣肇會館聯合攝影藝術家劉霽緯舉辦了“黃山仙境 九寨神話”主題攝影展,將中國大美山河通過影展呈現給泰國民眾與國際旅客

商道精神:廣府商人的海外奮鬥史
泰國廣肇會館的特色之一是“商人建館,商道共贏”。會館內彙聚了來自南海、順德、高明、新會、台山、高要等多地的華人華僑,既是廣府人的會館,也是廣府商人在泰國的精神殿堂。
泰國廣東飯店創始人何錦江、泰國廣東生鍋創始人張國成,都是祖籍南海的商人,也是廣肇會館內德高望重的長者。與他們一同在泰國奮鬥的,還有祖籍新會的泰國前看守總理、聯泰集團創始人陳景鎮以及祖籍高明的泰國“糖王”關鴻強等。
關鴻強掌管的糖業公司,是全球第二大糖業出口商,其中約50%出口到中國。他在德國和美國分別學習機械與環保專業,回到泰國後設計了適合本土的砍蔗機,優化了甘蔗渣的處理方式。
社會融合:服務當地與促進中泰友好
泰國廣肇會館不僅服務廣肇僑胞,更麵向整個泰國社會。會館興建了廣肇中學和廣肇醫院等慈善機構,不分界域種族及階層,一視同仁,熱情為社會各界服務。
2011年,會館承辦了第11屆全泰廣肇會館聯誼大會,1200餘名代表參會,中國駐宋卡總領事肯定了其促進泰中交流的作用。
會館通過各種活動促進中泰友好交流。如何錦江在錄製《寫給母校石門中學的家書》時,哪怕寫錯一個字、讀錯一個音,也堅持重新寫作、重新錄製,希望用一封最完美的“南海家書”,表達對母校、家鄉和祖國的思念與祝福。
如今在曼穀Index家具商城,依托佛山南海企業維尚家具的定製模式合作,這家泰國家具龍頭企業銷售業績連年增長。
而在廣肇會館內,粵劇鑼鼓聲仍不時響起。鄉親們圍坐品嚐著地道的豉汁排骨和蒜蓉蒸蝦,那自釀的“涼茶”磨盤草飲料清冽可口,苦中有甜,恰似百年僑團的發展曆程。
先苦後甜,曆久彌新——這正是泰國廣肇會館百年故事的最佳注腳。